房室传导阻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房颤专项能力培训丨苏州站房颤防治核心知识 [复制链接]

1#
云南专业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203/4769452.html

11月24日,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专项能力培训项目来到美丽的“天堂”城市苏州,本期培训课程由医院蒋廷波教授团队承办,同时项目也得到了医院院领导、苏州医院的大力支持。培训内容的设置吸引了当地众多医生前来参加,共飨学术盛宴。本期培训包括房颤领域的权威专家作理论授课和介入治疗操作直播,内容涉及房颤综合管理、抗凝、导管消融和病例讨论等多个方面,多位知名专家精彩细致的讲解,使广大参会者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学术现场。一.房颤治疗新方向专题

1.马长生:房颤抗凝治疗研究回顾

首都医科医院马长生教授回顾了房颤抗凝治疗研究进展。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应用增加,扭转了房颤卒中增加的趋势,其应用增加与卒中住院率降低相关。高龄房颤合并卒中或肝病患者,使用NOAC治疗均显著获益。高龄房颤患者脑出血后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与改善预后相关。达比加群能显著降低房颤患者PCI后的出血风险。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推荐,如下图所示。

2.蒋文平:房颤治疗上下年医院蒋文平教授系统讲解了房颤治疗近百年来的发展。当房颤急性发作,血流动力学不稳时应及时电复律;对于慢性房颤患者,心率控制加抗凝治疗是第一位的,节律控制是第二位的。房颤导管消融仍然是重要治疗手段,也许导管消融与药物互补联用是房颤治疗的方向;抗凝将贯彻房颤治疗始终,心率控制是房颤治疗的普及措施。3.蒋廷波: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抗凝策略医院蒋廷波教授讲解了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策略。导管消融是房颤治疗的有效选择,但也有合并症的风险。由于导管消融围术期的血栓风险增加,故抗凝治疗必不可少。指南推荐导管消融围术期应不间断使用以达比加群为代表的NOAC。4.邹建刚:EHRA房颤患者NOAC应用临床实医院邹建刚教授解读了EHRA房颤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应用指导。口服抗凝药物联合阿司匹林和/或P2Y12抑制剂增加各种临床情况下的出血风险,因此除非房颤患者有明确的抗血小板适应证(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以上),否则应避免使用;NOAC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的出血风险低于维生素K拮抗剂(VKA)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

5.喻荣辉:房颤的器械治疗—新指南和新进展

首都医科医院喻荣辉教授报告了房颤器械治疗的最新进展和指南。CASTLE-AF研究显示,导管消融可改善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预后;SARA研究显示持续性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优于药物治疗;高密度标测导管引导可提高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AI高功率消融可能是未来研究方向。

6.徐伟:亚洲人抗凝治疗的机遇与挑战南京大医院徐伟教授讲解了亚洲人群抗凝治疗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亚洲房颤患者发生卒中、颅内出血和大出血的风险更高;然而,亚洲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率偏低,同时中国房颤患者的NOAC使用比例更低。随着特异性逆转剂的问世,口服抗凝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旦发生出血,特异性的逆转剂可帮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重启抗凝系统;完善管理路径离不开高效的管理流程和措施。7.惠杰: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医院惠杰教授报告了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我国房颤患病率逐年上升,患者数量巨大。房颤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病死率和血栓栓塞发生率较高,房颤相关卒中的治疗成本每年高达49亿人民币。当前中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有所改善,但仍低于欧美国家。

二.房颤导管消融专题

1.朱文青: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与治疗效率医院朱文青教授讲解了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与治疗效率。房颤复发的主要原因是肺静脉传导恢复,肺静脉形态变异大,直接影响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导管消融的第一前提永远是贴靠,可调弯、多变结构灵活到位鞘管,保证连续消融的每个关键消融点的间距控制,而基于压力导管的构造采用了更加安全的侧贴方式。2.储慧民:左心耳封堵+导管消融“一站式”治医院储慧民教授分享了左心耳封堵+导管消融“一站式”治疗房颤的经验。“一站式”治疗可降低消融后患者抗凝出血的风险,可以在空白期后停抗凝治疗;有安全性保障,不增加介入并发症;可用零射线的方法进行治疗。荟萃分析提示,左心耳封堵和导管消融联合治疗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是相当安全和有效的。三.房颤合并症治疗专题1.任利群:老年房颤患者抗凝策略医院任利群教授细致讲解了老年房颤患者抗凝策略。老年房颤患者发生卒中风险进一步增加,迫切需要抗凝治疗,且患者能从抗凝治疗中获益。研究显示,达比加群相比利伐沙班显著降低老年患者颅内出血和胃肠道大出血风险。在达比加群安全性非常高的前提下,还有特异性的逆转剂为抗凝患者“保驾护航”。2.李勋: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抗栓策略医院李勋教授讲解了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策略。房颤合并冠心病比例约30%,冠脉血栓形成机制与房颤不同,合并存在需抗凝加抗血小板治疗。抗凝合并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血栓风险,NOAC可作为华法林的有效替代应用于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NOAC双联抗栓作为PCI术后的管理获得权威指南的推荐。RE-DUALPCI研究证实了在行PCI的房颤患者中达比加群两种剂量(mg和mg)的疗效及安全性。3.陆齐: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诊疗医院陆齐教授报告了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诊疗进展。RE-LY研究显示,达比加群已被证实同时减少血栓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达比加群两种剂量提供不同且互补的获益,优于控制良好的华法林。在相似的出血发生率下,达比加群mgBID的疗效更优;在相似的疗效下,达比加群mgBID显著降低出血发生率;达比加群的两个剂量具有相似的临床净获益。4.邹操:房颤术者成长经验分享—量化消融,AI先行医院邹操教授分享了在AI指导下的FA2D5-PVI术式的经验。AI量化消融进入后压力时代;AI指导下的量化消融可提高手术效率、手术成功率和缩短学习曲线;ST压力导管具有安全性、自动采点的Vistag技术具有导管稳定性和消融线连续性的特点和AI技术可评价损伤程度及透壁性。四.房颤病例分享专题1.薛枫:论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指征—病例启示

医院薛枫教授分享了持续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治疗的心得。影响患者适应证选择和导管消融结果的因素包括左心房大小、房颤持续时间、房颤类型、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以及术者经验等。在导管消融术前需了解患者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大心房和心衰不是房颤导管消融术的禁忌。

2.刘广安:复杂旁道患者导管医院刘广安教授分享了一例复杂的旁道患者导管消融病例。左侧希氏束旁旁道少见,应仔细鉴别诊断。左侧隐匿性希氏束旁旁道是重要线索:左希氏束旁标测到最早逆行A波,但与右侧希氏束旁、CSO电极和左前壁时间差小。小功率起始有助于避免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消融更准确、安全。

3.林佳:不典型房扑一例

医院林佳教授分享了逐步算法分析对不典型房扑的临床意义。三维标测结合拖带标测可以明确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标测局部特殊电位、疤痕区域可以确定消融靶点。

逐步分析法。

4.张宇祯:房颤消融术中发生房扑,殊途同归还是貌似实异?

医院张宇祯教授分享了一例房颤导管消融术中转为房扑的病例,分析讨论了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后发生房扑的处理及预防。发生环三尖瓣环房扑时,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通常在CPVI后附加三尖瓣峡部消融,以消除其维持基质;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确实有环三尖瓣环房扑依据者,予三尖瓣峡部消融。周长相同的左右心房大折返,一种消融后转化为另一种,左右心房折返间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5.任骋:一例纠结的房扑

医院任骋教授分享了一则不典型房扑病例。抗凝药物选择中,权威指南推荐房颤卒中患者应该使用口服抗凝药物,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需要重视卒中后抗凝药物的启动时机,下图所示。围术期抗凝药物的使用,需在择期术前24小时停服NOAC。

卒中/TIA发生后启动或继续抗凝治疗的时机。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张小珍┆美编高红果┆制版张小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