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传导阻滞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来自ChinaPEACE的启示5循证力 [复制链接]

1#
魏盟上海交通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上海交通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学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心病、瓣膜病介入诊治学组副组长、《介入放射学杂志》编委、《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特邀编委等。


  中国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ChinaPEACE)显示:β受体阻滞剂早期治疗AMI,美托洛尔使用量最为频繁,达91.5%,但其使用剂量远低于指南推荐剂量,这导致其未能很好的发挥疗效。使用足剂量的美托洛尔(~mg/d),可更显著改善AMI预后。

多项研究一致证实:足剂量使用美托洛尔,患者获益更明确


  有研究显示,AMI患者,出院时美托洛尔处方剂量(50mg、mg、mg)与5年死亡率呈负相关[1]。证实美托洛尔治疗AMI的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足剂量的美托洛尔可带来更好的预后。


  多项大型临床研究验证:美托洛尔~mg/d是可降低AMI患者死亡和再梗的足剂量:


  哥德堡美托洛尔研究:纳入例AMI患者,美托洛尔静脉给药15mg,随后口服mg/天治疗或安慰剂治疗3个月,随访两年,研究结果显示美托洛尔显著降低心梗急性期和长期死亡率(早期足量治疗带来长期获益)[2,3];


  斯德哥尔摩研究:纳入例心梗后患者,口服美托洛尔mg/天或安慰剂,随访3年,研究结果显示美托洛尔显著降低猝死和非致死性再梗发生率[4];


  MIAMI研究:纳入名AMI患者,入院24小时内美托洛尔静脉15mg,随后口服mg/天或安慰剂治疗15天,研究结果显示美托洛尔治疗显著降低急性期高危患者(≥3个危险因素)的死亡率;减少急性期室上速的发生[5];


  COMMIT/CCS-2研究:纳入45,名中国AMI患者,静注美托洛尔15mg,随机口服mg/天或安慰剂治疗4周,研究结果显示美托洛尔可降低再梗和室颤风险[6];


  TIMIII-B研究:纳入名AMI患者,立即美托洛尔治疗组[立即静脉美托洛尔15mg,口服美托洛尔(首个24小时内mg/天,之后mg/天)],延迟美托洛尔治疗组(第6天mg/天,之后mg/天),随访一年,研究结果显示早期美托洛尔治疗可降低第1周再梗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7];


  急性心梗的5项大型研究共同力证:足剂量美托洛尔(~mg/d)显著降低心梗患者的总死亡,尤其是心脏猝死风险。


  急性心梗的5项大型研究共同力证:足剂量美托洛尔(~mg/d)显著降低心梗患者的总死亡,尤其是心脏猝死风险。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95~mg/d,安全性良好


  然而循证的力荐足量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临床使用剂量却远不及指南推荐剂量,其中一大原因即是医生对该类药物安全性问题的顾虑。那么,足剂量美托洛尔带来更好疗效的同时,安全性如何呢?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95~mg/d是疗效和安全性的完美结合。


  独特的缓释剂型使得药物24小时平稳释放,在相同剂量下,峰浓度仅为平片的1/4,不良反应更少[8],即使用到mg,血药峰浓度也仍然在有效的β1受体阻滞剂治疗窗内;其对糖脂代谢的影响甚微,不影响胰岛素敏感性[9];较等剂量的阿替洛尔,其对β2肾上腺素受体介导的支气管扩张的不良反应少,对气道影响甚微[10]。


  具体到中国人群,琥珀酸美托洛尔的安全性同样有大型研究力证。纳入超过4万例STEMI患者的COMMIT/CCS-2研究显示,86%的中国AMI患者可耐受美托洛尔缓释制剂mg,就安全耐受性而言,我国患者人群与欧美人群几乎一致。表明我国STEMI患者是可以耐受足量美托洛尔治疗,并从中获益。但是,也必须注意在使用足剂量美托洛尔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识别那些不适合使用的患者,即那些已发生心力衰竭或房室传导阻滞,或存在潜在的心力衰竭或房室传导阻滞风险的患者应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否则会增加心力衰竭,休克,甚至死亡的风险。在心力衰竭纠正之后,或传导阻滞彻底恢复后,还是应该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并逐渐调整至可耐受或足剂量。


  因此,AMI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应采用积极和谨慎相结合的原则,对适合使用的患者要及时、足量,对暂时不能使用的患者要积极纠正不利因素,等待条件成熟后,尽早使用,并小心,仔细地调整至目标剂量。

参考文献

[1]HerlitzJ,etal.CardiovascDrugsTher.0Dec;14(6):-95.

[2]HjalmarsonA,etal.Lancet.Oct17;2():-7.

[3]HerlitzJ,etal.AmJCardiol.;53:9D-14D.

[4]OlssonG,etal.JAmCollCardiol.Jun;5(6):-37.

[5]EurHeartJ.Mar;6(3):-.

[6]RobertsR,etal.Circulation.1Feb;83(2):-37.

[7]ChenZM,etal.Lancet.5Nov5;():-32.

[8]WieselgrenI,etal.JClinPharmacol.0;30:S28-S32.

[9]FalknerB,etal.JClinHypertens(Greenwich).8Jan;10(1):51-7.

[8]L?fdahlCG,etal.EurJClinPharmacol.;33Suppl:S25-32.

欢迎将您有关ChinaPEACE研究的观点发送至:

liusiru

menzhen.org

我们将在门诊·新视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