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刘大爷这两年有点烦恼,时不时头昏、眩晕一下,持续2-3秒不等,有时身体晃动、站立不稳,几乎摔倒,自以为是年龄大了的原因,未引起重视。医院检查,但大爷很犟,总说等等看。
2周前,老大爷在家看电视,从沙发上起身正准备去上厕所,突然一阵眩晕、心慌难受,出冷汗,迅即昏倒在地,约2分钟后清醒过来,家人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5医院的救护车赶到,现场心电图提示“心动过缓,心脏停搏”,医生医院进一步检查。
住院后经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发现刘大爷患了“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脏停搏时间长达8.8秒,必须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大爷犹豫再三,最终在家人劝说下安装了起搏器,1周后顺利出院,从此,头昏、眩晕的症状再也没有出现。
刘大爷很纳闷,火柴盒大小的东西(起搏器)怎么就能治头昏、晕倒?
医生告诉大爷,大脑充分的血液供应是保证头脑清醒的关键。心脏是人体的泵血器官,心脏规律、有效的收缩促使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为全身重要的器官包括大脑提供能量。心脏的疾病可以引起大脑供血中断,一旦血液断流数秒,立即会出现头昏、眩晕,严重者则晕厥、昏迷。
心脏的指挥中心
每一个人的心脏都有一个指挥中心,叫“窦房结”,它能规律地发放指令让心脏正常跳动。这个“窦房结”的工作受“心神经”(心交感及副交感神经)支配,而不受人的意识(大脑)影响,当人体兴奋、激动或运动、劳作时身体的代谢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反之,当人体安静、休息、睡眠时副交感神经活跃,人体代谢减少,心跳减慢。
一旦窦房结功能降低,就会出现心跳缓慢、心乱跳,甚至停跳。当心脏停跳时间长了脑供血中断,就出现意识障碍,晕厥、抽搐、昏迷等。
人工心脏起搏器工作原理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一个微型电脑装置,它能够模拟心脏指挥中心(窦房结)的作用,定时、按需给心脏发出指令使心脏跳动。当心脏跳动减慢或停跳时间较长(通常为1秒以上)时,植入到心室的起搏器电极感受到这种异常后,迅即反馈给起搏器,起搏器立即发出电脉冲(一种相似于正常的电信号),剌激心脏恢复跳动,血液循环得以继续——这就是起搏器工作的原理。
人工心脏起搏器组成部分
人工心脏起搏系统在年首次应用于人体并取得成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工艺的改进,起搏器系统不断改良,目前已非常成熟,是治疗心脏病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手段。该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起搏器(又称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起搏器的电源由特殊电池供给(锂-碘电池),通过电子线路产生和输出电脉冲。
电极导线是一种导电金属线,外有绝缘层包裹,它将起搏器发放的电脉冲传到心脏,并感知心脏的腔内心电信号回传到起搏器。
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安全吗?
很多患者对安装起搏器感到担忧,其实安装起搏器技术是十分成熟和安全的,全球每年新植入的心脏起搏器近万台(国内每年6万台左右)。
植入起搏器的风险(并发症)主要有血管穿刺损伤、气胸、心包积血、起搏器囊袋感染、电极脱位、电极线绝缘层破坏漏电、起搏器工作异常等等,但风险的总体发生率小于1%,多数问题都能够很好解决。对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其获益是远远大于风险的。
这种情况的晕倒也必须安装心脏起搏器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窦房结的功能是正常的,但它发出的指令不能及时传到心室,以至心室的跳动不及时或漏跳,就好比通讯设备差,信号传输缓慢甚至中断,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传导阻滞,严重者(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也是导致患者昏厥的常见原因,个别病者有猝死的风险,也必须安装心脏起搏器才能帮助心脏跳动。
临床上由心跳缓慢(如上述心脏停跳、严重传导阻滞等)引起的头昏、眩晕、晕厥等情况十分常见,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就能明确诊断,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中老年人的晕倒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轻者跌伤(如股骨颈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都很常见),或诱发脑中风,长期卧床又容易滋生褥疮、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营养不良等,个别严重者会猝死,应引起足够重视。
听了刘大爷的故事,看了上述内容,您明白心脏起搏器为什么能治晕倒(晕厥)了吗?!
喜欢本文内容欢迎转发
朋友圈帮助更多的人~
图片:摄图网
往期回顾
腔隙性脑梗塞可怕吗?
腔隙性脑梗塞如何有效防治?
走下“神坛”的阿司匹林还需要吃吗?
张加力谢谢您的厚爱,我将继续努力!